为了呈现符合东方审美的白里透红的肤色,人形机器人的仿生皮肤并不是直接调好的颜色填充的,而是采用类似人类皮肤的多层结构,使用不同材质不同透明度和颜色的软质材料分别模拟人类皮肤的透明表皮高弹真皮和皮下组织。
粗略看仿生皮肤里侧是一片红色,但要是仔细看去,就会发现其实是白色基底上密密麻麻的红色器件,各种部件几乎上都是红色构造的。
这样一来,当光线穿过半透明的仿生皮肤层,会被“照亮”底层的红色“肌肤”反射回来的红光再经过真皮层的折射最终变成淡淡的真人肤色。
实际上,自然界是不存在粉红色光线的,这是人类眼睛特有的一种“错觉”,就像我们会把七色光看成是白光一样。
这种让红色底层透过白色半透明介质形成的肤色,比直接在仿生皮肤表面喷涂颜料看起来更有质感更加真实,没有一般塑胶机器人特有的那种违和的橡胶光泽。
对于追求飞跃恐怖谷的机器人学来说,拟真度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尽可能接近100%拟真,才能避免掉进恐怖谷陷阱里面导致消费者的恶感,因此即使使用多层皮肤成本大增也不得不选择它。
而这种仿生多层皮肤的效果也的确对得起复杂的生产工艺和高昂的成本,前几代的仿生机器人还能让人看到“假”人的痕迹,而在现在的小星系列身上却是完全看不到了,无论是现有的图片识别引擎还是众多网友,都完全不能看出小星的假来;现在至少通过网络查看照片和视频,以及中远距离实际查看都无法辨别真假。
只有凑近了看,通过观察肌肉运动的异常,以及只有毛孔却没有汗毛的皮肤才能看出小星不是真人的一面;当然,这也是得拥有这种观察力的人才能看出来。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虽然小星身上使用了大量微型电动机来模拟骨骼肌的拉伸效果,可以比传统转子电动机更好的模拟人类肢体运动。
但人类身上大大小小有六百多块骨骼肌,还有数量无法计数的肌肉纤维形成的表情肌等等,凭借现有的技术也根本不可能完全100%还原,只能择优选择,优先挑选视觉效果明显模拟难度较小的进行模拟实现,如今已经实现四肢肌体和主要表情肌的还原,至于其他的功能自然是先被放弃了。
现在注重的四肢的灵活度,能让机器人在工作上代替人类,现在这一代的机器人,在手指灵活度上,甚至要超过大部分普通人。
而在小星的“腹腔”里面,也没有人们印象中机器人躯干里面该有的电线齿轮以及几何形状棱角分明充满了机械美的各种零件。
除了微型电机以外,还大规模的运用了无线充电的技术,全身大部分的电机都是由一系列无线能源传输和微型能源组合而驱动的,全身布满了只能供微型电机工作几分钟的微型能源,然后通过腹腔内的大储备能源组进行全身的无线能源传输。
整体动力系统是有碳纤维骨架以及上面两百多只微型线性电动机和微型液压传动组成的,而腹腔里面并没有什么机械部件,主要就是一大串的电池,以及总体控制模组。
另外还有一套计算机系统,充当小星的大脑,至于她的颅腔里面反倒没有“脑子”用来思考,模拟表情肌的整体五官系统和视觉听觉收集系统太占地方,导致颅腔里面可用空间不足,再加上还要考虑散热问题,于是就把计算模块全都挪到了胸腔里面,差不多就是在心脏部位。
作为机器人,使用电池驱动电动机,带动肢体运动的小星,那么还需要考虑散热的问题,于是就有了一整套的模拟血管系统,构成的一整套水冷散热系统。
不过与一般水冷散热系统冷却水在封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不同,小星身上的散热系统却是半开放式的,一方面有从心脏(主芯片)出发流经关节驱动电机无线能源传输部件等热源带走热量,再流进全身散热网络,最后又流回到心脏的完整循环;另一方面人造皮肤却是多孔会“漏水”的,每次冷却水流经皮肤都会有少量损失,这部分水分上在水表面张力和水压的作用下,顺着人造皮肤里面与毛细血管相连的细小汗管结构,“爬”到了皮肤表面,变成汗水最终蒸发散逸到空气中。
之所以这样设计,也是由小星极致追求对人类的拟真度所决定的,模拟人类,自然也不能少了37摄氏度人类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