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多事之秋
2004年12月24日,云翔汽车正式向市场推出全球第一款配备复合生物发动机的高端商务车“风行者”,同时宣布云翔汽车成为全球第三家正式投产复合生物发动机的厂家。
从这家汽车花落云翔开始,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无论是前期的内部整合,还是英国罗孚转手,既没有完成方圆最初的设想,也没有实现收支平衡,这一切让方圆把云翔汽车当作现金奶牛的想法濒临破灭,要不是方圆诱导罗孚把发动机生产技术注入云翔汽车,要不是他把从美国挖来了整整一个团队重建管理制度,要不是他调动了巨额资金注入,这家公司可能早就因为激烈的微车市场竞争而陷入债务。
2004年,云翔汽车因微车市场环境的剧烈变化,销量相比前一年整整下降了百分之十六,全年微车也仅仅销售了十万辆,市场地位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方圆给予厚望的商务车系列,至今还停留在路试阶段。通过向罗孚进口的发动机,由于目标成本的预算,根本就没法大批量引进,只能用于商务车的路试。一切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云翔发动机工厂生产线的投产,在此之前,云翔汽车仍然还只能依靠微车的微薄利润和老本维持运营。
如果是一款普通的商务车,云翔的高管们不会如此慎重,甚至不会在意进口发动机产生的成本,这些成本最后都会被客户承担。但这款车是被云翔视作转型旗舰的高端产品,一款从设计就瞄准国外大牌的高配车系,同样的目标人群,超越对手的配置和质量,相对较低的价格,这些都决定了成本是这款车最关键的因素,除了耐心等待,别无他法。
这一切的让方圆在寻找星睿控股的资金渠道之时,只能苦笑着把云翔汽车排除在外,甚至还做好了心理准备,为云翔汽车再准备一笔不小的紧急备用资金,云翔不能有任何的闪失,要不然前期的任何投入都会毫无意义,甚至包括罗孚注入的发动机技术。
周围不是没有虎视眈眈之辈,太多了,不仅国内的沪海汽车等等行业龙头,还有日本人,韩国人和印度人,这些人从云翔成为第三家复合生物发动机专利技术拥有者之后就频繁的游说,无论是通过第三方,还是亲自上阵,就没有松懈过对云翔汽车股权的追逐,报出的方案更是五花八门,无论是合资方案还是并购方案,每一个都条件优厚,只要云翔汽车的所有者点一下头,那就是成堆的天堂馅饼。
如果不是云翔汽车是一家纯粹的私人企业,而非上市企业,说不定已经经历了无数次的恶意收购,如果不是民企,说不定,这会儿方圆的股份都已经被稀释成了陪衬的绿叶。
无论是威特集团,罗孚汽车还是土星汽车,在市面上流动的股份都相当少,从收购开始的那一刻,方圆就非常注意对这些企业的控制权,在资本领域,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他可不希望成为一个为别人做嫁衣的笨蛋。
2004年8月云翔汽车终于下线了自己的第一台复合生物发动机,月产9000台发动机的生产线开始了试生产,而这也成了云翔汽车翻身的机会,在三个月后整个第一期工程建成之后,产能可达年产15万台的生产规模。
从筹划开始,云翔汽车的管理团队就没打算让产能超过40万台,云翔既没有罗孚的财力,也不必要实现直接的市场竞争,40万台对于云翔汽车而言,完全能够满足自身的需求。
从8月份开始,试生产下线的发动机就投入了繁忙的各种测试之中,品质的提高是需要时间来积累的,好在经过四个月的时间,12月的产品品质已经很稳定,虽然和罗孚工厂的品质还有一些细小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不明显,关键是测算后的成本已经可以实现董事会对“风行者”商务车系列定的成本区间的要求。
12月24日,云翔汽车正式发布“风行者”pv系列,一共三款车型,价格仅仅最高只要21.88万人民币。
就在云翔汽车发布“风行者”仅仅一周之后,另一款配备新发动机的微车系列也正式发布。
云翔汽车发起了对微车行业的激烈反击,虽然这款微车并不便宜,但综合成本考虑,却成为了市场上最被看好的综合成本最低的明星车型,8万9千元人民币的售价也难以抑制如雪片般的订单,发布会的第二天,就接到了总数达5801辆的大批订单。
“呼。”方圆重重的舒了一口气,手中的这份最新的销量报表是刚刚才发送到邮箱的,其中的“风行者”虽然也仅仅只是发布了半个月,相比新的微车系列更是销量稀少,但依然达到了1599辆的记录,相比沪海汽车一直雄霸pv市场的车型也不逊色。
放心了,虽然2004辆的颓势不可逆转,但2005辆,绝对会成为云翔汽车的翻身之年。
“在看什么呢?”丽莎刚刚进方圆的办公室,看到方圆一脸兴奋,奇怪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