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这样做有他的考虑,主要原因至少应该有以下几点
其一、陆徵祥他既不属于袁世凯的北洋系,也不属于同盟会和任何党派,被称为“超然内阁”,容易被各方接受。
其二、他从国外归来,所谓远道和尚会念经。
其三,他任总长的外交部为内阁之首,是第一顺序的接任人。
其四、他在任外交部总长的位置上虽然时间很短,但取得的成效引人关注。
其五,最重要的,和唐绍仪相比,陆徵祥要听话得多。
陆徵祥,字子欣,上海人,原籍江苏太仓。毕业于广方言馆和同文馆,随清朝驻俄、德、奥、荷四国钦差大臣许景澄在驻俄使馆任翻译,此后即一直在外交界服务,成为中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家。一战结束后,曾代表中华民国率代表团赴法国参加巴黎和会。
一八八四年他十三岁的时候,进入了由总理衙门主办的上海官办的新式学校——广方言馆,后入北京同文馆习外文,尤精俄文。一三年奉派担任中国驻俄罗斯大使馆翻译官。一九零六年陆征祥升任中国驻荷兰特命全权大使。一九一二年辛亥革命后,应总统袁世凯电命,从驻俄大使任所返国出任外交总长。
陆徵祥出任首任外交总长,也是中国外交建制和管理走向现代化的开始。他凭借多年在欧洲工作时积累的经验,着手革除清朝官场遗留下来的陈规陋习,引进较富科学性的管理制度。如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外交机构模式拟订外交部组织法,并据此制定了《外交部官制》,设总长、次长各一名,日常事务由一厅四司一室负责,即总务厅、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庶政司、参事室。
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令总务厅将外交部门前的下水道疏通。原来这里的门前下水道淤塞,每逢雨天,门前积水就很深,每位外交官员只好由衙门的差役背进衙门。
衙门改成外交部,陆征祥认为门口积水有碍中国外交部形象,所以先清除了淤塞,让门面有个新气象。外务部是人来人往的地方,门前积水成了外交部人员和外来人员一大难事。清除了淤塞,下雨后没了积水,成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而被人赞不绝口。
第二件事是免去部里一切部员的职,由他考察后再任命。他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新组成的外交部竟缺员一百五十名,袁世凯的侄儿也在被裁的一批人中。
部里有一余姓厨师,曾大得慈禧之宠,当年李鸿章亦怕他几分。那一次李鸿章曾考虑用西宴招待外宾,余姓厨师不干,李鸿章只好作罢。余姓厨师还向当时外务总理施压,委任他的儿子任部里的秘书。
民国成立后,余厨子以为陆总长不会不买他的账,起先还不急,发现新外长果然行事与前清老爷大不同,就慌了神。便带了几十只火腿送到陆外长家,却被告知赶快带着火腿走人。
余厨子离开外交部一事不但在国内让知情人称快,连西班牙等国报纸也当新闻刊出,被看成是中国外交部改革的风向标。